您所在的位置:自然科学

非洲象

非洲象的耳朵非常大,上下可长达1.5米。前足五蹄、后足三蹄,有21对肋骨和最多26个尾椎骨。非洲象的前额突起,背部更加倾斜,肩部是最高点,鼻端有两个指状突,雌、雄均有长獠牙,但雌性的小得多。尾长1-1.3米,肩高3.3-3.8米(最大4.16米),体重4-8吨(最大10吨)。
非洲象
非洲象是陆生哺乳动物中体型最大的,比亚洲象高0.8-1.1米(主要是非洲象腿部明显长于亚洲象),可以通过大如蒲扇的耳朵将其同亚洲象区分开来。亚洲象耳朵更圆、更小。大象的耳朵可以散发热量,保持身体凉爽,但有时非洲大陆的温度实在太高了。大象对水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亲切感,喜欢将水吸入象鼻,然后喷到全身。之后,它们常常会给皮肤喷上一层具有保护作用的泥土。
大象长长的鼻子不仅可用来闻味、呼吸、吹号、喝水,还能用来抓东西,尤其是美餐。单单象鼻就有大约10万块肌肉。非洲象长鼻末端有2个指状突起,非常敏感和灵巧,可以用来抓小东西,亚洲象仅有一个。雄性和雌性非洲象都有长牙,去寻找食物和水,将树皮从树干上撕下来。大象以草、水果和树皮为食,而且饭量极大,成年大象每天最多可以吃掉300磅(约合136公斤)的食物。
喜欢群居,每群都由雌兽统帅,成员中大多是它的雌性后代,雄兽在群体中没有位置,长到15岁时就必须离开群体,只有在交配期间才偶而回到群体中。群体中有严格的等级制度,行动时要按照地位高低排序,无论吃喝、交配和走路都秩序井然,群体中的成员之间通常都十分和平、友好。 它的步子迈得很大,每一步都尽量高高地弯起腿,跨得远一点,很适于膛过泥地。为了采食,一年要走16000公里,迁徙的路线往往还要穿过溪流、湖泊、沼泽等,使它的一生就像一次极有耐性的漫长的寻食旅行。茂密的森林也不会使象群失散、迷路,因为每个群体都有自己联络的声音和气味,无论走出多远,都可以找到家族的去向。它依靠额上的一个能震颤的部位发出声音信号,频率大多在低频的14—24赫兹之间,人耳不能听到,但也包含一些人耳可闻的谐波。
非洲象总是一副泰然自若,神圣不可侵犯的样子,在草原上所向无敌,但大多用温和的方式与其他动物竞争。只有在愤怒或恐惧的时候,才有可能伤害其他动物,此时就是身强力壮的犀牛也要退避三舍。虽然非洲象的成体不惧怕任何动物的进攻威胁,但幼仔却无力抵挡狮、鬣狗、野狗以及秃鹫之类的袭击,所以在休息时群体常常站成一圈,保持警惕,以便进行防御和自卫,而雌兽即使感觉到一点危险,也会用长鼻子来提醒幼仔。在群体进行长距离、大规模的迁移时,幼仔必须紧紧地跟上,不过雌兽也会不离左右地进行保护,随时击退企图进犯的食肉动物。
极少有人能找到野生非洲象自然死亡后的残骸,尤其是堆放象牙的地方。因为一只非洲象死亡后,家族的成员们会感到非常悲哀,在环绕着它们同类的骨架静默一段时间之后,便把残骸分解,一一取走,将象牙和每块骨头在密林中不同的方向、不同的地方分散藏好。
非洲象没有固定的发情季节,常年均可交配繁殖,雌兽的怀孕期为21—23个月,略长于亚洲象,是现存哺乳动物中孕期最长的动物。每胎产1仔,两次产仔的间隔期约4年,每只雌兽一生可以产4—5胎。在幼仔出生的头5年里,它要一直守在幼象身边。刚刚出生的幼仔的体重约为109千克,雌兽每次需要喂1千克左右的奶,而它所要做的只是寻找到雌兽的奶头在什么地方,然后本能地去吸奶。幼仔呆在雌兽身边倍感安全,随着身体渐渐长大,眼睛和耳朵也越来越灵敏,自信心也增强了,但偶而也还会走失,不过当它们需要帮忙的时候,家族的其他的成员总是应声而来。
非洲象长得很慢,成熟得也很慢,需要13—14年才能达到性成熟。体重和牙齿的出现是其成长的标志,幼仔没有牙齿,以后逐渐开始长牙,两个巨大的门齿会随着身体的成长越长越长,以后也会由于使用过度而磨损,甚至断裂,而一旦门齿断裂就会成为残废。非洲象的寿命约为65—70年。 只有少数可活到80年以上。
历史上,非洲象居住在撒哈拉沙漠的以南地区,由于人类侵犯和农业用地不断扩张,非洲象的栖息地虽然仍广泛地分布于各国国家公园和保护区的森林、矮树丛和稀树大草原等地,但是它们的活动范围,比起100年前明显缩小了不少。
非洲象分布于非洲东部、中部、西部、西南部和东南部等广大地区,北起苏丹草原,南至南非腹地,东从东非沿岸,西达西非赤道一带,主要栖息于热带草原和稀树草原地区。
分布国家:安哥拉,博茨瓦那,布基纳法索,喀麦隆,中非共和国,乍得,刚果,科特迪瓦,刚果民主共和国,埃塞俄比亚,赤道几内亚,加蓬,加纳,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共和国,肯尼亚,利比里亚,马拉维,马里,莫桑比克,纳米比亚,尼日尔,尼日利亚,卢旺达,塞内加尔,塞拉利昂,索马里,南非,苏丹,斯威士兰,坦桑尼亚,多哥,乌干达,赞比亚,津巴布韦。
非洲象
普通非洲象(非洲草原象)和非洲森林象作为幸运儿幸存到今天,但仍旧受到不小的威胁。其中,普通非洲象的一个族群已经灭绝,即非洲草原象的著名亚种北非象,直到数千年前,撒哈拉沙漠北部仍能见到它们伟岸的身影在半沙漠地区扬起阵阵沙尘,最后的北非象可能直到十九世纪中期仍残存于苏丹和厄立特里亚的海岸。
北部非洲象又称北非森林象、迦太基象、阿特拉斯象,虽然在古籍和壁画中多有记载,但对这个物种本身的生物学研究却很少,其分类地位也没有得到广泛认可。北非象身高约2.5米,在当时这个体型是相当小的(现在的大象因为人类长期捕猎,体型已呈现明显的缩小趋势)。今天的历史学家广泛认为,迦太基古国的战象就是这种北非象,当年名将汉尼拔率领士兵骑乘北非象翻山越岭直打到罗马之疆,可仍能没挽回迦太基灭亡的命运。随着汉尼拔功败垂成,饱受战争摧残的北非象也一度淡出了人们的视野,在这段时间,北非象的数量已经大量减少。 然而,北非象真正的厄运还在后面,罗马帝国建立后,神圣的罗马皇帝不在仅满足于共和国时代的角斗士角斗及狮虎打斗,北非成为罗马统治区域后,万民法没能护佑这些庞大罗马居民,它们被大量捕捉用于斗兽场的角斗。再加上北非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北非象走向了灭亡。
如今非洲象被美国濒危物种法案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物种,被CITES列入附录I,但是在津巴布韦、博茨瓦纳和纳米比亚三国,非洲象被重新划定到附录II。

上一篇:塞鲸
下一篇:布氏鲸
  设为首页 | 关于我们  |   版权信息  |  隐私保护  |  免责声明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中华自然科学网(SCICN.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冀ICP备17034147号   客服及报障邮箱:sci@scicn.net